文學摩登
About this Book
有人說,臺北文學史,幾乎就等於臺灣文學史,歷史變遷、住民流轉之迅速,讓臺北城難以被定義,更難以作為一個區域文學來論述。然而不可否認,在臺灣文學史 大事紀中,尤以戰後文學史來說,絕大部分以臺北為發軔、論述及流傳的中心。臺灣接收後的國語運動,其中心國語日報社和編輯委員們便駐紮臺北城南;五○年代 文化清潔運動、戰鬥文藝、反共文學,便以原水源路後遷至羅斯福路的中國文藝協會為首;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美援文化,其倡導者、傳播者與創作者多出於 臺大師大師生;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雖名為鄉土,然而其參與者是由宜蘭、花蓮、基隆各地雲集臺北,尚年輕的黃春明、王禎和、王拓等人;八○年代威權體制 鬆動,後現代主義逐漸在臺北乃至於臺灣傳播,戒嚴解除後,各族群的自我認同與平權議題也成為文學主流,不管是思潮或創作文本,都朝向多元價值前行,然而其 戰場多半不在原鄉,而在可發揮影響力的臺北城。
仔細檢視文學大事與思潮的發軔和湧動,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的身影。他們或許是老臺北人,或許來自於宜蘭鄉下,也有中南部的農村孩子,但他們不約而同匯集在臺 北都會,他們喜愛文藝,行走於非主流與時代流行之間,尋找自己的使命與認同,純粹的為自己的愛好而奉獻,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迎向文藝的新浪潮,也面 對來自傳統的疑問與責難,從而影響、激勵了一個世代。
21世紀初,有種叫文青的新名詞興起,然而從它做為一個令人敬佩嚮往的象徵,到消費主義入侵、歧異化、標籤化,不到十年的時間。如今談到文青,眼前或許會 立刻浮現一個由網路文章〈文青的一百種元素〉所組成的畫面:緊身褲、黑框眼鏡、村上春樹、LOMO 相機、誠品...。論者曰,這是文青的末流,是一種假借文青進行的消費主義。但是當我們探入歷史的縱深,重新檢視這些扁平化、標籤化的「元素」,是否可以 發現凌駕於消費表層之上,潛藏在每一個對文藝懷有敬仰的人心中,那個他們曾經認同的真.文青?
讓我們回到過去的歲月裡,聚焦那些在明星咖啡館中高談闊論,在重慶南路書店街用暗語蒐羅禁書,在救國團復興文藝營中結交同好,在中山堂「唱自己的歌」的戰 後青年身影。回到那些在蘭陵、果陀以前衛之姿實驗劇場,在自由廣場挑戰威權,在敦南誠品日夜閱讀,在溫羅汀的人文書店、咖啡館集會、創作、出版的解嚴後文 青上,他們在臺北的人文環境啟蒙下,進而以生命的熱情衝破時代與歷史的禁制,掀起以文學改革社會的種種思潮及運動,照見了臺北文學史中最青春璀璨的一頁。
Source: View Book on 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