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01月號/2019 第399期
About this Book
編輯室報告
最開始動念,只是想多知道些,做著相似的事情(或者看很多書,或者沒時間好好看書卻想著 把好書介紹給更多讀者)的同代我輩,具體來說樂在(困於)工作時,想什麼、做什麼;什麼時 候,腦袋裡會閃過「活著」的美好與懊惱躊躇。所以挑選了在看書、賣書、做書、說書、評書等 等各種事情的公約數「選書」,讓我們有堂皇理由得以穿門踏戶,見到心目中的專業「藏鏡人」 偶像們,迷弟迷妹般親手摸到出版圈最負盛名的OKAPI娃娃本尊;名正言順討看誠品《提案》編 輯團隊的落版單;提前知曉「鏡文化」書評版與博客來的年度書獎名單卻得壓抑著這個美好的祕 密(後來如您知道,就是許多人久盼的喜悅與祝福了);(再一次)聽蘇偉貞、李金蓮說紙媒黃 金昔時編《讀書人》、《開卷》周報的並不如煙往事;在OPENBOOK宛如小家庭的溫馨工作空 間,細撫各種活化閱讀想像企畫誕生,以及好書獎各階段評審激烈討論過程的餘溫......
那讓我們暫離電腦(儘管都得再回去),如測繪著一望無際書海各自討海維生的部族,其生態 與日常活動的地圖;實際走訪才更確認,每一個受訪者自身都是一片美麗深邃的海洋,各擁豐富 內在與變化萬端姿態,每一刻都邀請愛書人尋書人航向其中。
因此在製作專題過程裡,收穫最多的絕對是我們自己。對選書職人們,從陌生、想像逐漸修正 為真實認識,預存來日的交流契機;獲得嶄新的視角與感性,如提醒也是再學習,啊有人這樣款 待讀者與作品;從他者的經歷與思索中,意識到自己的盲點、限制。一開始,我們嘗試對受訪者 們提出了些好奇或者尚屬蒙昧的問題,在往返應答之間,卻召喚、收取了更多自問――
如何更開闊,再溫柔、放輕鬆些著眼觀察?所以專題內並存編者、從業者與作者們的傾談但不 急著分析。對讀者或同業們最直接有參考價值的會是什麼?所以有了各種年度書單的整理。我們 會不會自己一頭熱想偏或想錯?所以有多位選書人的對談。
更多的問號,我們此際猶在琢磨,更盼望邀您一起:現有的各種選書機制,還有變化、進化的 可能?「閱讀」或者建立「屬於自己的閱讀/選書途徑」這件事,對您來說,最核心的判準,會 是什麼?――也可以僅是極素樸、個人的(並期待您與我們分享):如何為自己找到一本書?如 何讓書找到您?
一如前述,我們製作這專題想法的初衷,正是想要聽見一些「(您)自己發出的聲音」。
‧ 新年伊始(撰寫此文的時候明明還有一星期,這多快!),我們也邀請一些新的聲音加入我
們,譬如「草原」作家十人短專欄,如述說跨度新舊、昏明的心之十夜迷夢;或調整陣容,如 「自由談」諸家。或者試著發現新的發聲方式與位置,如(不定時)新單元「造島運動」邀請 《百年降生》作者群談書寫此書的時光溯探旅程所見所感;又或者如「推浪者們」對於北藝大 「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帶來的創作者養成課題的興趣。
不知是否算是稍微離題,總編輯封姊看到這期封面的第一眼時,雖然仍是多年合作老夥伴翁翁 的完稿,我猜應該是有被嚇一跳的(她當下演了一個迅速倒抽口氣的動作),極謝謝她對於我們 後輩在新年度諸多嘗試的慷慨包容,且是在《文訊》這樣一個積累了長遠傳統的刊物。祝福她結 集近年《文訊》編輯室報告的新作《我們種字,你收書》(爾雅),那完全呼應本期專題,且是 長年作為一個文學推手,留予讀者的一份最誠心的禮物。
Source: View Book on 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