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事史2
About this Book
國民黨新軍閥的派系和割據形勢
1928年6月,奉系北洋軍閥張作霖為國民黨新軍閥逐出北京,退往關外,操縱國家命脈達十八年之久的北洋軍閥統治政權從此宣告結束。繼之而起的國民黨新軍閥雖然建立了中央統治政權,完成了表面上的統一,但是他們視軍隊為私有,割據地盤,互相火拼,和北洋軍閥並無二致,而且他們之間的混戰愈演愈烈,戰爭的規模和次數都大大超過了北洋軍閥統治時代,其禍國殃民,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民黨新軍閥建立南京統治政權以後,各個軍閥集團的派系,實力及其割據形勢大致如下:
一、蔣介石系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北伐戰爭以前首先掌握了党軍第一師;繼之借中山艦事件逼走汪精衛,掌握了受汪影響的第二師,又借廖仲愷被刺案趕走了胡漢民,奪取了受胡影響的許崇智粵軍,組成第三師、第十四師、第二十師,將其勢力逐漸滲透到黨政軍領導核心,從而取得了國民革命軍的領導大權。
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基本部隊擴大到七個師;打倒直系軍閥後,又收編軍閥部隊,實力更加強大。他到達上海即和英美帝國主義妥協,屠殺共產黨人,建立起反動的南京國民政府。他雖然一度被武漢國民政府和桂系軍閥逼迫下野,但由於掌握大量部隊,並在經濟上取得江浙財閥的支持,不久又在馮玉祥、閻錫山及國民黨極右派支持下重掌軍權,將張作霖逐 出關外。至1928年底,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表面上的全國統一,實際上全國各地依然是軍閥割據的局面。當時蔣介石的基本部隊雖只有兩個軍,但收編了南北舊軍閥部隊十八個軍,控制了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物產富饒、文化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國財富中心上海,用國民黨中央名義發號施令,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系在各個新軍閥集團中 居於壓倒的優勢。
二、馮玉祥系1924年10月,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舉行北京政變,推倒曹錕、吳佩孚,組成了龐大的國民軍集團。翌年10月,吳佩孚再起,12月,聯合張作霖共同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1926年1月馮玉祥辭職,2月自平地泉出國。馮玉祥殘部敗退五原。接著馮又在第三國際和中共支持下於8月由蘇聯回國,於9月17日舉行五原誓師,率全軍數萬南下解西安之圍(11月27日),1927年5月1日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5月2月東出潼關,在武漢國民政府派出的張發奎、唐生智軍幫助下驅逐奉軍,獲得河南地盤。之後,又出賣武沮政府,與蔣介石合作,聯合閻錫山對張作霖作戰,企圖在擊敗張作霖後囊括華北、中原、西北為已有。不料當馮軍韓複榘部進抵南苑時,閻錫山已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接收了北京和天津,因此馮玉祥只獲得了陝,甘、寧、青、河南和山東西部地盤,地區雖然遼闊,但物產貧乏,文化落後。這時馮的基本部隊已擴大到十個軍,還有收編的雜牌部隊八個軍,實力雄厚,成為蔣介石的頭號勁敵。因此,蔣介石在所謂北伐成功後,即部署重兵于津浦路南北段,並派吳思豫為青島市長,支持直魯聯軍殘部劉珍年軍盤據膠東,封鎖西北軍與海外的通路。故馮部隊人數雖多,麗裝備卻得不到改善,最後終於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運用收買分化的策略所擊敗。
三、閻錫山系閻錫山的起家和晉軍發展的歷史,上編已作了概述。北伐戰爭開始後,他本與吳佩孚、張作霖沆瀣一氣,與北伐軍為敵。1927年秋,吳佩孚、孫傳芳被國民革命軍逐出長江流域;張作霖進軍蘇皖和河南又被打敗:馮玉祥東出潼關與武漢北上的國民革命軍會師鄭州,渡河北上,前鋒抵達漳河流域。此時閻錫山便背離張、吳,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出兵娘子關和雁門關,對奉軍作戰。張作霖退出北京後,閻錫山因和日本早有勾結,搶先從奉軍手中接收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晉軍基本隊伍擴大到八個軍,另外又收編直系和其他雜牌部隊四個軍。太原政治分會管轄的地盤有山西,河北兩省,北平、天津兩直轄市和察哈爾、綏遠兩特別區,所據地盤雖小於馮玉祥,但有鞏固的根據地山西,又有富庶的河北省和天津海口,據有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形勢。
四、李、白、黃新桂系李、白、黃新桂系北伐前共有九個旅,但率宗仁串領北伐的第七軍只有四個旅。北伐戰爭開始後,第七軍首先出師援唐生智,在湘南擊敗趙恒惕悍將葉開鑫;接著與吳佩孚主力陳嘉謨部戰於平江、汀泗橋;與孫傳芳部主力謝鴻勳部戰於箬溪、德安,均著戰績。特別是1927年8月,孫傳芳投入六七萬眾渡江反撲,南京危殆之際,李宗仁率第七軍在何應欽第一軍配合下,力戰破敵,斃俘孫軍二萬餘人,從此桂系更以善戰著名於世。當時桂系實際上控制了南京特別委員會,左右中央政權。李宗仁以第三路軍總指揮名義,統率六個軍坐鎮南京及津浦路南段,白崇禧以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第二路軍代總指揮名義,亦掌握四個軍,駐紮在京滬線及皖南;黃紹竑則以廣州軍分會主席名義指揮粵桂軍隊,阻擊葉挺、賀龍的南征軍,坐鎮廣州的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名為粵軍軍長,實際上也是新桂系的首腦之一。
1927年10月,南京特委會因唐生智盤據兩湖,反對南京政府,派李宗仁、白崇禧,程潛率三、四兩路軍西征討唐,在江西朱培德、鄂西魯滌平、方振武等軍的協助下,擊敗唐生智。唐下野,將部隊交李宗仁改編。李宗仁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湖北地盤落入桂系鄂籍軍人胡宗鐸、陶鈞之手。
蔣介石為了分散桂系的勢力,在對奉軍作戰接近尾聲時,以接管東三省地盤為餌,命令白崇禧率唐生智舊部李品仙第十二路軍三個軍零兩個獨立師參加「北伐」。白部於]928年秋解決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聯軍殘部後,即駐紮在唐山及灤東五縣。
李宗仁、白崇禧以四個旅、八個團的兵力參加北伐,短短兩年時間基本部隊就擴大到四個軍(包括留守廣西五個旅編成的十五軍),還收編了唐生智五個軍及其他三個雜牌軍,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是桂系所控制的地盤是「頭在廣東、腹臥湖北、腳踏冀東」,力量分散,是個挨打的不利形勢。因此,當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後,桂系即迅速被蔣介石所擊敗。
五、李濟深粵系北伐戰爭以前,粵軍番號改為中央直轄第四軍,原由梁鴻楷任軍長,後樑因廖案被扣,由第一師師長李濟深任軍長,並借廖案收編了其他粵軍,將所部擴充為四 個師。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李濟深以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第八路軍總指揮名義留後方,除指揮自己的陳濟棠、徐景唐兩個師及第一軍鐵大鈞第二十師外,還有福軍李 福林第五軍,桂軍黃紹竑第十五軍及滇軍范石生第十六軍。同時派出陳銘樞第十師、張發奎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由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率領人湘參加北伐。
陳可鈺率陳、張兩師及葉團進入湖南後,在中共發動的農民支援下,戰無不克,汀泗橋、賀勝橋兩戰消滅吳佩孚主力,被譽為鐵軍。國民黨甯、漢分裂時,張發奎部擴編為第四軍,陳銘樞部擴編為第十一軍,張、陳兩軍及唐生智部三個軍成為武漢國民政府的支柱。張、陳兩軍均有大批共產黨人作骨幹,戰鬥力很強。1927年?月,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周恩來領導張、陳兩軍中中共控制的部隊聯合賀龍第二十軍,舉行南昌暴動。陳銘樞第十一軍只有蔡廷鍇第十師逃往福建,後輾轉回廣東。張發奎率其第四軍殘部萬餘人由江西回廣東,藉口驅逐桂系發動廣州政變,意圖由汪精衛派在廣州另立國民黨中央。但正當張發奎、黃琪翔指揮粵軍與黃紹站在西江混戰時,震驚中外的廣州暴動爆發。張發奎、黃紹竑、陳濟棠等國民黨部隊合力向廣州反撲,廣州暴動失敗。張、黃亦因此引咎辭職,第四軍交給繆培南率領,編入蔣介石第一集團軍,參加對張宗昌作戰。
此後,陳濟棠第十一師即打起第四軍番號,長期駐紮在廣東。蔡廷鍇第十師亦回廣東,又補充兵員,擴大為第十一軍,仍由陳銘樞任軍長,統歸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領導。
粵軍在北伐戰爭中戰績卓著,但軍長李濟深既系桂籍,而粵人地域觀念又極強,不僅李濟深形成不了一個團體核心,即粵軍將領本身又分成陳濟棠,蔣光鼐、餘漢謀為首的廣肇系和以張發奎、薛岳、吳奇偉為首的客家系,互相傾軋,不能相容。他們有時被蔣介石,汪精衛利用,有時又在省內互相火拼。
六、張學良率系1928年6月奉軍退出關外時,除將張宗昌、孫傳芳兩支旁系部隊甩在關內之外,張學良、張作相、吳俊陞統率的四個方面軍均全師而歸。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繼承父業,銳童整頓軍旅,將十個軍整編為三十九個旅,分駐于遼,吉、黑,熱四省,並採取與民休息方針,從事鐵路和海港的建設。1928年底東北易枳後,除了對日外交由南京政府負責外,所有內政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負責,軍隊則由張學良以東北邊防司令名義統率,南京政府均無權過問,因此東北四省雖然名義上隸屬于南京政府,實際上仍系獨立王國。
除了以上各個較大的軍閥集團之外,四川為劉湘、劉文輝、鄧錫鐵、田頌堯,楊森、劉存厚六個軍閥割據。雲南自唐繼堯死後,龍雲經過—番混戰,控制了全省政權。貴州則由周西成暫時取得了統治權。新疆在楊增新被刺後,由金樹人出任省主席。以上地區雖也掛上了青天白日旗,但政權、軍權仍掌握在這些當地小軍閥手中,依然是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第二節蔣介石的「削藩」策略和編遣會議
國民黨新軍閥于1928年6月驅逐奉軍出關後,蔣介石、馮玉樣、閻錫山、李宗仁四大軍閥集團間為了分配地盤和權力,矛盾尖銳化。當年7月11日,蔣介石接受政學系智囊楊永泰建議的「削藩」策略,召集各集團軍總司令及其他主要軍官在北平湯山舉行會議,討論縮減軍隊的方案,提交8月初舉行的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審儀。五中全會除決定成立中央政治委員會,取消武漢、開封,太原、廣州等政治分會議案外,並通過了縮編軍隊的議案。次年1月,舉行編遣會儀。編遣委員會經理部主任宋子文在會上根據當時財政收支情況說明裁減軍隊的急迫性,指出:當前全國軍隊二百余萬,年耗軍費三萬萬元,而國家全年收入只有四萬萬元,除償還外債一萬萬元外,全部移作軍費也不夠,更談不上從事經濟建設和文教事
業。根據編遣會議的決定,各個集團軍縮編方案如下:蔣介石第一集團軍原有五十余萬人,減去十余萬,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原有四十二萬人,減去十萬,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原有三十萬
人,減去七萬五千人,李宗仁第四集團軍和李濟深第八路軍,亦按比例裁減。全國兵額定為陸軍六十五個師,騎兵八個旅,炮兵十六個團,工兵八個團,共計八十萬人。四個集團軍初步編成的兵額各為十二個師。
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編遣決議案,其宗旨為「破除軍人擁兵據地之惡習,樹立全國建設之始基,使國家軍隊真正党化,完全為人民之武力」;並確定「不偏私、不欺飾、
不假借、不中輟」作為編遣的公共信條。但在執行過程中,蔣介石為了保持自己在實力上的優勢地位,堅持除按照四個集團軍設四個編遣區外,另謾一中央編遣區。對於編遣方案,一開始蔣、馮、閻,李各系軍閥即各懷鬼胎;馮五祥為靠近蔣介石,在蔣去湯山召開編遣會議前,馮即發出歌{7月5日)電,提出統一軍權,收縮軍隊,減輕民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等
主張。 8月馮到南京出席二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取捎總司令名義,軍事首腦人物到南京供職,加強中央威信等主張。並以身怍則首先就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職務。但馮
對編遣會議是有個人私心的,首先提出一個編遣準則,即:「強壯者編,老弱者造;有豔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接著馮即在會上提出一個具體方案,即第一、第二集團軍務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他不屈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馮的方案取悅於蔣介石,卻得罪了閻錫山、李宗仁。馮認為自己軍隊兵員多,素質好,戰功大,一定可以得到蔣的支持,殊不知蔣介石早巳下了消弱馮的決心,對馮的方案未置可否。閻錫山看透了蔣的心意,提出了一二三四集團軍務編十一個師,另以不屬於各集團軍的部隊亦編十一個師,設一中央編遣區。而中央纏遣區,理所當然要為蔣介石掌握。蔣看閻案對自己有利,便授意何應欽在會上積極支持閻案,李宗仁、白崇禧也看到閻案對已有利,表示同意,遂在編遣會議上—致通過。馮玉祥在編遣會議前後的活動原意是和蔣介石靠近,擬以蔣,馮聯盟控制其他軍閥,結果被蔣拒絕,又遭到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和地方軍閥的反對,感到極其惱喪。遂召鹿鐘麟到南京代理其軍政部長職務,于1929年春節假託養病,返回河南。1928年底蔣、桂為爭奪湖南地盤矛盾白熱化,蔣介石各個擊破各集團軍的陰謀,被閻錫山識破,閻亦稱病不去南京參加編遣會議。本來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決定第二年6月底將全國軍隊編遣完畢,但3月間即爆發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爭奪兩湖的戰爭,國民黨新軍閥的大規模混戰從此開始,編遣會議不但未收到效果,反而變成了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導火線。
編造會議確定的軍隊番號和長官姓名、部隊沿革列下:
番號長官兵額歷史沿革
第一師師長劉峙三旅蔣軍嫡系二十二師、一師一部分及張克瑤魯軍。
第二師師長顧祝同三旅蔣軍嫡系三師、十四師、二十一師及李明暢贛軍。
第三師師長錢大鈞三旅蔣軍嫡系二十師。
第四師師長繆培南三旅粵軍張發奎第四軍。
第五師師長熊式輝三旅蔣軍旁系,原賴世璜贛軍十四軍。
第六師師長方 策 二旅蔣軍旁系,原周鳳岐浙軍第二十六軍。
第七師師長王 均 三旅蔣軍旁系,原朱培德滇軍第三軍。
第八師師長朱紹良三旅蔣軍旁系,原賀耀祖湘軍第四十軍。
第九師師長蔣鼎文三旅蔣軍嫡系,原王柏齡第一師。
第十師師長方鼎英三旅 蔣軍嫡系,原黃埔入伍生及王天培黔軍殘部。
第十一師師長曹萬順三旅蔣軍嫡系,原南京警衛師及曹萬順十七軍。
第十二師師長金漢鼎三旅蔣軍旁系,原顧品珍滇軍及彭漢章黔軍殘部。
第十三師師長夏鬥寅二旅蔣軍旁系,原石星川鄂軍殘部。
第十四師師長張定璠二旅桂軍,原白崇禧十三軍及唐生智、靳雲鶚殘部。
第十五師師長夏威三旅桂軍,原桂軍李明瑞、鐘祖培等旅。
第十六師師長胡宗鐸三旅桂軍,原桂軍胡宗鐸旅吞併劉佐龍殘部。
第十七師師長陶鈞三旅桂軍,原桂軍一部分吞併湖北地方雜軍。
第十八師師長魯滌乎三旅蔣軍旁系,原潭延閻湘軍主力第二軍。
第十九師師長何鍵三旅蔣軍旁系,原唐生智湘軍三十五軍。
第二十師師長韓複架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韓複榘第六軍。
第二十一師師長梁冠英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孫良誠第三軍。
第二十二師師長吉鴻昌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孫良誠第二路第二、第十九兩師和佟麟閣第十一師。
第二十三師師長馮治安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秦德純二十三軍,靳雲鶚舊部。
第二十四師師長石友三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石友三第五軍。
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自忠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劉驥第三十三軍。
第二十六師師長田金凱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韓占元第一軍,國民三軍梁壽愷舊部。
第二十七師師長張維璽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張維璽第十三軍。
第二十八師師長宋哲元三旅馮玉樣西北軍,原宋哲元第七軍。
第二十九師師長程希賢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鹿鐘麟第十八軍。
第二十師師長劉汝明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劉汝明第二軍。
第三十一師師長孫連仲三旅馮玉祥西北軍,原孫連仲第十四軍。
第三十二師師長李培基三旅閻錫山晉軍旁系,商震第一軍。
第三十三師師長孫楚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楊愛源第二軍。
第三十四師師長徐永昌三旅閻錫山晉軍旁系,原徐永昌第三軍。
第三十五師師長楊效歐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傅存懷第六軍。
第三十六師師長李生達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張蔭梧第七軍。
第三十七師師長王靖國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博存懷第六軍。
第三十八師師長李服腐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張蔭梧第、七軍及直軍殘部。
第三十九師師長趙承綬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楊愛源第二軍。
第四十師師長關福安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傅汝鈞第五軍。
第四十一師師長張會田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傅存懷第六軍。
第四十二師師長馮,鴨翥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謝濂第四軍。
第四十三師師長傅作義三旅閻錫山晉軍嫡系,原謝潦第四軍。
第四十四帥師長方振武三旅馮五祥軍旁系,方振武第三十四軍。
第四十五師師長阮玄武三旅馮五祥軍旁系,鮑剛第四十一軍。
第四十六師師長陳調元三旅蔣軍旁系,原齊燮元蘇軍和王普皖軍。
第四十七師師長鄭俊彥三旅蔣軍旁系,原孫傳芳,周蔭人、鄧如琢等直軍。
第四十八師師長徐源泉三旅蔣軍旁系,原張宗昌,褚玉璞直魯聯軍殘郎。
第四十九師師長任應歧三旅蔣軍旁系,原樊鐘秀河南綠林部隊。
第五十師師長譚道源三旅蔣軍旁系,原譚廷閩湘軍第二軍分出。
第五十一師師長李品仙三旅湘軍唐生智部,原李品仙第八軍。
第五十二師師長葉琪三旅湘軍唐生智部,原葉琪第十二軍。
第五十三師師長劉興三旅湘軍唐生智部,原廖磊第三十六軍。
第五十四師師長魏益三三旅蔣軍旁系,原韓松齡奉軍。
第五十五師師長程汝懷三旅桂軍旁系,在湖北收編的雜軍。
第五十六師師長張義純三旅桂軍旁系,原為皖軍馬祥斌師。
第五十七師師長楊騰輝三旅桂軍嫡系,原胡宗鐸旅。
第五十八師師長三旅
第五十九師師長余漢謀三旅粵軍,原李濟深留粵的陳濟棠師。
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錨三旅粵軍,原李濟深派出北伐的陳銘樞師。
第六十一師師長蔣光鼐三旅粵軍,原牽濟深派出北伐的陳銘樞師。
第六十二師師長香翰屏三旅粵軍,原李濟深留粵的陳濟棠師。
第六十三師師長牽暢敬三旅粵軍,原李濟深留粵的徐景唐師。
第五十師以下番號為陸續編成者。此外尚有以下各派軍閥部隊未有列入編遣之列:
四川劉湘等川軍八個軍及退入四川的胡若愚、張汝驥滇軍兩個軍;
雲南龍雲滇軍一個軍;
貴州周西成、李燊黔軍兩個軍;
福建張貞、盧興邦兩個師;
西康川軍兩個旅;
遼、吉、黑、熱張學良東北軍三十八個旅(編制另見下表);
馮玉祥出潼關後收編的直系殘部及陝軍十個師;
閻錫山的警衛旅、騎兵旅及保安隊等;
湖南地方軍陳漢章、陳榘珍、周朝武及黔軍羅啟疆師。滇軍范石生軍;
山東李景林舊部劉珍年師;
廣西黃紹竑郎五個旅。
東北國防旅編制表
張學良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後,將原安國軍務軍師的番號一律撤銷,除編制了三十六個國防旅外,另外每個省還有四五個省防旅。國防旅每個步兵旅轄三個步兵 團,騎兵、炮兵、通訊各一個連,每個團步兵三營,炮兵一連;每營步兵四個連。全旅六七千人,相當子國民黨軍隊的一個師。省防旅一般步兵兩個團。有的一個旅又步、騎各一個團,火力和人數一般都不及國防旅。
東北國防旅編制如下:
番號 主官姓名
步兵第一旅旅長王以哲
步兵第二旅旅長丁喜春
步兵第三旅旅長何柱國
步兵第四旅旅長劉翼飛
步兵第五旅旅長董英斌
步兵第六旅旅長李振唐
步兵第七旅旅長趙維楨
步兵第八旅旅長李桂林
步兵第九旅旅長李杜
步兵第十旅旅長張作舟
步兵第十一旅旅長
步兵第十二旅旅長張廷樞
步兵第十三旅旅長吉興
步兵第十四旅旅長徐永和
步兵第十五旅 旅長梁忠甲
步兵第十六旅 旅長繆激流
步兵第十七旅 旅長韓光第
步兵第十八旅 旅長丁超
步兵第十九旅 旅長孫德荃
步兵第二十旅 旅長黃顯聲
步兵第二十一旅 旅長趙芷香
步兵第二十二旅 旅長富春
步兵第二十三旅 旅長馬廷富
步兵第二十四旅 旅長黃師岳
步兵第二十五旅 旅長孫旭昌
步兵第二十六旅 旅長耶占清
步兵第二十七旅 旅長劉乃昌
步兵第二十八旅 旅長
步兵第二十九旅 旅長王永盛
步兵第三十旅 旅長于兆麟
騎兵第一旅 旅長郭希鵬
騎兵第二旅 旅長程志遠
騎兵第三旅 旅長張樹森
騎兵第四旅 旅長常堯臣
騎兵第五旅 旅長李福和
騎兵第六旅 旅長白鳳翔
炮兵第一團 團長王紹雲
炮兵第二團 團長黃永安
炮兵第三團 團長謝紹哲
炮兵第四團 團長王和華
炮兵第五團 團長張福山
炮兵第六團 團長汲紹嵐
炮兵第七團 團長劉翰東
炮兵第八團 團長張思恭
炮兵第九團 團長朴炳珊
炮兵第十團 團長穆純昌
教導團 團長吳克仁
第三節蔣介石、李宗仁爭奪兩湖之戰
蔣介石在採用「削藩」策略的編遣會議來削除名派新軍閥實力的手段失敗以後,便積極策劃施用武力來消滅異己的力量。蔣介石當時心目中的勁敵本是馮玉祥,但馮玉祥的實力較強,割據的地盤又聯成一片,特別是對馮玉祥部下的收買瓦解工作尚未奏效,因此一時難以下手。至於牽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不僅兵力較小,而且擺成了從廣東直到冀東的一字長蛇陣,力量分散,大部分部隊又是收編的唐生智湘軍,蔣介石對桂系軍隊內部的策反工作也已見成效,加上鄂籍桂系將領胡宗鐸、陶鈞統治湖北,驕橫蠻幹,四面樹敵,也給蔣介石以可乘
之機。因此,蔣介石決定對桂系首先開刀,並作了一系列的部署:首先通過汪精衛拉攏在掃本的唐生智,給以鉅款使他回國去冀東收回被桂系吞併的部隊,扣留白崇禧;拉攏張發奎,使他從江西西部側擊粵漢路;通過揚永泰拉攏俞作柏,鼓動其表弟李明瑞倒戈;通過鄭介民收買陳濟棠、陳銘樞等反對李濟深;派黃郛、邵力子賄賂馮玉祥、閻錫山通電討伐桂系。
本來蔣介石在上年討唐勝利後,委第二軍軍長魯滌乎為湖南省主席,即寓有牽制桂系之意。1929年2月,桂系發覺南京秘密向湖南輸送軍火,認為蔣介石顯然已決心對武漢用兵,即派親桂系的湘軍將領葉琪、何鍵等進兵湖南,這更給蔣介石發動討桂以藉口。是年3月中旬李演深率出席國民黨三全大會的粵方代表到達上海,為應各方之請,入京謀調停蔣桂之爭,21日到京即被蔣扣留,至此,蔣介石消除了粵桂聯合的顧慮,遂於1929年4月初對武漢桂系部隊下了總攻擊令。
在蔣介石一系列的策劃下,唐生智到唐山收回自己的軍隊,白崇禧在廖磊保護下逃回廣西,李宗仁在南京獲悉葉琪進兵湖南,即微服逃滬;桂系駐鄂軍隊群龍無首,再加上李明瑞、楊騰輝陣前倒戈,李宗仁第四集團軍未經戰鬥即土崩瓦解了。以後李、白即逃回廣西與黃紹竑、張發奎聯合,重建部隊,與陳濟棠粵軍及蔣介石中央軍進行混戰。
Source: View Book on 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