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現代性

傳媒與現代性

About this Book

陳建華,復旦大學、哈佛大學文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教授,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詩學與詮釋史、明清文學與視覺文化、中國「革命」概念史、近現代都市文學與印刷傳播、中國早期電影史等。 蔡博方,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興趣為公民身分研究、社會理論、法律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 馬曉月(Mareike Ohlberg),海德堡大學漢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分析1978年以來中國對外宣傳體系的變革。畢業之後,曾於哈佛大學的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與世新大學的舍我紀念館進行博士後研究。 葉韋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助理教授。學術興趣為傳播社會學、傳播史、近現代報刊研究。 黃順星,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副研究員,學術專長為媒介史、媒介文化、傳播社會學。著有《記者的重量:臺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巨流),榮獲2011年「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 蕭旭智,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興趣為文化社會學、死亡與政治暴力、生命政治。 陳淑容,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學術興趣為臺灣文學史、報刊文藝研究,近來關注聲音與大眾政治。 王淑美,政大新聞學系副教授,興趣為臺灣日治時期傳播與社會的文化研究。曾發表相關文章包括:'Taiwanese Baseball: a Story of Entangled Colonialism,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2009,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33); '媒體科技與現代性 - 回溯三零年代臺灣的廣播經驗與都會生活' (2016, 新聞學研究, 127期); 'Radio and Urban Rhythms in 1930s Colonial Taiwan' (已被接受, 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等. 陳百齡,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學術興趣為資料蒐集與呈現、認知在傳播的應用,以及地方家族研究。著有《石碑背後的家族故事:新竹近代社會家族研究》(新竹市文化局)。 林果顯,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戰後臺灣史、政治史,著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稻鄉)、《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刊物為中心》(稻鄉)。 楊秀菁,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著有《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稻鄉)。 邱家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新新聞周刊》記者,現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輔仁大學新傳系兼任助理教授。

Similar Books:

eBookmela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