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古典樂刊 9月號 NO.101
About this Book
當月特企
彈指花甲已逾古稀,唯見伊人猶在 盧加諾音樂節「阿格麗希計劃」全攻略
遙想二○○四年,第一套《「阿格麗希與朋友們」——來自盧加諾音樂節》紀錄二○○三年實況的錄音面世時,阿姬方過花甲、六十有二;今年這位最佳女主角已是七十四歲的「古稀中段班生」。十幾年倏乎而過的歲月,足以讓任何一位年邁的鋼琴大師在彈指之間退下舞臺,然而阿格麗希非但未見憔悴、仍以鋼琴女王之姿年年在盧加諾展現實力,還以此培養後進,「拉拔」出不少中、新生代的後起之秀。
伊人魅力何在?本期《MUZIK》就以第一手觀察,為樂友們獨家直擊今年的盧加諾音樂節「阿格麗希計劃」(Progetto Martha Argerich),並在錄音與歷史中與您一同回顧阿格麗希與朋友們往年在盧加諾留下的足跡。
音樂面對面: 貼近巨星之心 單簧管女王 莎賓.梅耶
莎賓.梅耶(Sabine Meyer),即便不是單簧管愛好者,樂迷也必定會熟知這個名字,年輕時就以高超技巧及豐富音樂性征服世人的她,在當時引起了一代指揮巨匠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注意,甚至不惜與柏林愛樂撕破臉,爭取莎賓.梅耶破格成為柏林愛樂第一位女性團員,莎賓.梅耶之名,也因此廣為世人所知。但只有新聞是不夠的,她在單簧管上的絕佳表現,也讓她在幾十年來成為世界最受到歡迎的單簧管演奏家,也曾多次來台演出。今年九月,莎賓.梅耶即將再度訪台,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及首席指揮瓦格(Gibert Varga),一同演出柯普蘭(Aaron Copland)的單簧管協奏曲。同時,莎賓.梅耶唯一官方傳記《巨星之心-莎賓.梅耶音樂傳奇》(Sabine Meyer: Weltstar mit Herz)也將出版正體中文版。在這位單簧管女王來台前夕,《MUZIK》特別與她搶先連線,談談自傳內提及的人生故事,以及本次音樂會的種種規劃。
2. 一桌二椅: 全民作曲的時代即將來臨 「電腦輔助音樂」的成熟階段
年過五十要學作曲,玩玩可以,如果要正經,人們一定覺得不可能。因為作曲不但要有樂理知識,尤其需要長時間實踐。不能促熟,也沒有捷徑。這是傳統對「作曲」一事的概念而言,但如果是另一套「創作音樂」的新技術呢?
我舉一個類似例子以便說明。現在的影像處理,和傳統「攝影」好像是同一回事,但其實已是完全兩套操作原理和方法。傳統的攝影,是讓光線在膠卷上產生化學反應,用藥水定著,然後再讓感光相紙顯像。整個過程叫做「暗房技術」,必須在密不透光的房裡操作,而且要與一堆藥水和特殊工具為伍,一般人是搞不起的。
3. 失落的世界: 正規錄音的總結 透視米開蘭傑里的傳奇
米開蘭傑里一九二○年一月五日生於義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附近的一座小城。他的父親當過律師,也是一名業餘的鋼琴愛好者,他在兒子三歲時,便開始對他進行音樂啓蒙,由於有天生的超凡領悟力,加上技巧上的苦練,琴藝突飛猛進。小米開蘭傑里在四歲時,就被布雷西亞的凡都里(Venturi)音樂學院破格錄取,正式接受系統音樂教育,當時的他,不僅學鋼琴,還練過管風琴及小提琴,這對他日後的演奏風格有重大的影響。
Source: View Book on 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