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低回

孔子家語.低回

About this Book

《孔子家語》的成書年代,一直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比較可信的是,被推測在子思夫子時,就開始在彙集和整理,又經過戰國時期和秦代的動亂,來到漢代時,曾被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之後才由孔子的十二世孫孔安國,把它整編和分類為接近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版本,總共收錄了四十四篇。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雖有上奏朝廷,可惜《孔子家語》卻一直沒有被立於學官。

所以從孔安國開始彙編後,《孔子家語》一直以孔家的「私房書」被流傳著。直到經過三百多年後的三國時期,孔子的二十二世孫孔猛,將《孔子家語》獻給他的老師王肅(經學大師、西晉司馬昭的岳父、司馬炎的外公),再經由王肅注解後,才正式的廣為流傳,也就是今本的《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曾經被「疑古」學者認為是一部偽書,尤其在宋、明、清時期。不過真的深入去了解它,不難發現想要偽造這本書其實有相當大的困難度,因為它的內容涵蓋的層面很廣,所論也非泛泛之言,絕非僅憑一人之力可成。若從子思夫子算起到王肅之間已經超過六百多年,當中流傳的過程,的確充滿著各種變數,難免也會有一些情況發生,例如傳抄的錯誤、對內容歸類的不同看法、後人以其私意進行潤色或增刪,以致有不同用字措辭和版本的存在,又加上王肅有意借《孔子家語》來非難他的老師鄭玄(經學大師)。因此,王肅被認為是《孔子家語》的偽造者一事,在後來幾成定論。

直到在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縣八角廊四○號墓(墓主經考據為西漢晚期的中山懷王劉修),與一九七七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墓主是西漢早期的汝陰侯夏侯灶)兩處,發掘與《孔子家語》部分內容相同或相近的竹簡,被定名為《儒家者言》,證明在漢代之前就存有《孔子家語》的原型,這應不是出自王肅的偽造。但王肅在注解時,應有從中做了一些的增刪或修飾,這點是被學者們所公認的,而到底有哪些是被增刪或修飾的,現在也難以考據了。

不過如何考據,也不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因為自古以來未解的懸案,多不勝數,各自堅持的觀點,也似言之鑿鑿。雖此種種,也不能否定或減損《孔子家語》存在的價值和重要性。《孔子家語》有些內容與《禮記》、《左傳》、《國語》、《孟子》、《荀子》和一些先秦典籍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彼此可以互為參考。而《孔子家語》的主角當然是孔子,並且對孔子的人格特質和深層思想,有非常鮮明的描述,是認識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著作。所以研讀《孔子家語》後,相信對認識儒家思想會有不少的助益。

在編著本書的過程,就像要翻越一座高山。畢竟要跨過古今的那道鴻溝,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有時一句古文的意思就得思索良久,想用現今的文辭來作適當的對比,就是一門功課,以致同一句古文,就會找到幾種不同的解釋。包括不同版本的用字,也是相當令人困擾,而如何取捨,更是在考驗著個人的智慧。因此對各種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來善解,若欲爭論出個好壞對錯,其實意義不大。然而現今有些人以當代的觀點,不欲試著了解時代的差異,就以個人有限的認知去妄加批評,甚至詆毀古人,又從而誤導別人,這恐怕是不智和不仁之舉。

《孔子家語》不像《論語》的字句大多簡短扼要,有的篇章更是長篇大論,所以為了方便閱讀,會針對篇幅較長的章,再分為若干節;有些特殊事故的歷史背景會略為加注;注解或加注的部分,則是參考或摘錄自其他公開的資訊;原文當中有些用字可能會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者有些微小的增刪或修改,但儘量以保留原意為原則,因為此等情況繁多,就不另加注;各章之前也會有關鍵字的提示;但沒有像我之前編著《孟子講義》時,會在每章後都提出個人的觀點,因為內容已經相當的詳細,無需贅言(僅有少數章節會提出觀點)。白話翻譯也力求明白簡要,以能符合原文之本意來用心。

《孔子家語》十卷四十四篇,本書全部收錄。

至於本書的副書名為何採用「低回」二字呢?主要是取自漢代大儒揚雄所寫《解難》中的一句話:「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語叫叫,大道低回。」這句話頗有道家的意味,也是有所感嘆,難道孔子所提的主張與學說,真的是曲高和寡嗎?其實不然,大道看似迂迴曲折,卻是在「低」處,唯有「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才能品嚐其中的真味。只可惜大多數人都認為孔子所講的,似乎是高不可攀,或不切實際。

這樣的誤解,使得孔子的大道,雖然兩千五百多年來,有很多人在提倡和宣揚,但實際上卻是沉滯不進的。這不是孔子的大道有何可質疑之處,而是人心的不甘寂寞罷了!正應了老子所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而「低回」也是我編著本書的心境。

Similar Books:

eBookmela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