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誦經註

小誦經註

About this Book

 中譯序

《小誦經註(Khuddakapāṭha-aṭṭhakathā)》是佛音尊者(Bhadanta Buddhaghosa)註解《小誦經(Khuddakapāṭha)》的註釋書,又名《闡明勝(Paramatthajotikā)》。然而《闡明勝義》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誦經》的註釋,第二部分則是《經集》的註釋,而本書正是第一部分。巴利三藏聖典的內容如下:

1.《律藏(Vinayapiṭaka)》──包含《經分別(又名比丘分別或大分別)》、《比丘尼分別》、《大品》、《小品》和《附隨》五部分。

2.《經藏(Suttapiṭaka)》──包含五部(尼柯耶),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小部》共有十五部分,即:《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聖格言》、《佛種姓》和《所行藏》;在緬甸傳統,則再加上《彌林達王問》、《導論》和《藏釋》,成為十八部分。

3.《阿毘達磨藏(Abhidhammapiṭaka)》──包含七部論,即:《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小誦經》是屬於三藏中經藏的《小部》。《小誦經》是三藏當中最小的一部聖典,由九個部分所構成,即:《皈依》、《學處》、《三十二行相》、《問童子文》、《吉祥經》、《寶經》、《牆外經》、《伏藏經》及《慈經》。在《小誦經》中的《皈依》、《學處》、《三十二行相》等順序,並不是佛陀開示經典的順序,即佛陀並不是先開示《皈依》,再開示《學處》等等的,就大家所知道的,佛陀所開示的第一部經是《轉法輪經》。《小誦經》之所以先以《皈依》再以《學處》等這樣的順序,是古代長老們傳統上誦經的順序。

在《小誦經》中,由《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使人們進入佛教之門,乃至出家、受具足戒;戒是定、慧的基礎,由《學處》使人們建立起戒,即使在《學處》中的內容為十學處,但其中有幾戒也是與在家居士的五戒所共通的,在《清淨道論》也提到:在家居士的常戒為五戒,假如可能的話,則可受持十戒;以《三十二行相》來清淨所依的色身,並且以三十二身分做為禪修的所緣,來修習、淨化心,修習三十二身分不但可以捨離對身體的執著,而且特別有對治貪愛於自他色身的功效;由《問童子文》以各種方式來顯示修習智慧之門,這裡的「童子」是特指沙彌而說的,這《問童子文》的十個問答,是佛教的基本知識;以《吉祥經》來顯示想要吉祥者所應做的事,其中世尊教導了三十八種吉祥事;以《寶經》來達成守護他人,並防禦由於非人等因緣所生起的諸多災難;由於吝嗇、不布施及妨礙他人布施等緣故,有些眾生投生在餓鬼界,以《牆外經》來指出人們為先亡指定作布施的方法,並鼓勵人們為有血親關係的先亡做布施,回向功德給他們;以《伏藏經》來顯示造了諸福的成就,對於有些人為了某些事緣來藏寶藏,本經世尊特別指出布施、持戒、修定等更殊勝的「福藏」;以《慈經》來顯示修慈的方法及有捨斷瞋恚能力的禪修業處,並以慈禪為基礎來證得聖地,如此這部《小誦經》就很圓滿了。

巴利聖典不僅有完整的三藏,更有其完整的註釋書和各種復註。巴利聖典至今仍然是南傳佛教徒所依循的教典,身為南傳比丘的我們,自有從事學習與編譯巴利聖典為中文的責任。我們期盼未來能有一批有志硏習巴利聖教的年輕佛教徒,在利用三、五年的時間來精勤禪修之後,能有次第地學習巴利聖典,將來把它們一一地翻譯成中文,以俾益來學!

個人翻譯此書,在考量上,儘量以忠於巴利原意為主,其中也參考了智髻尊者(Ven. Ñāṇamoli)的英譯本。為了方便學者進一步查閲相關原典,大都在註腳附上了出處。由於巴利語與中文在語系上極不相同,並且限於個人的才學疏淺,在譯文上的不足之處盼請讀者見諒!或許未來會另寫一本《小誦經淺釋》,使初學者更易於理解其中的涵義。覓寂個人之所以翻譯巴利聖典,一方面是為了能拋磚引玉,希望以此激勵更多人來參與這項翻譯巴利聖典的佛教使命;另一方面,想奉獻自己所學,以報答三寶之恩。 覓寂的譯文當中,可能有不少缺失之處,期勉來學假如發現當中有錯誤之處,只要不把正確改成錯誤的,都可一一改正,無須 覓寂的同意,當然能夠以此為基礎來重新翻譯也是很好的。 覓寂以為,巴利聖典是佛教的無價資產,並非翻譯者或出版者所能獨自壟斷的,不應把佛法拿來販賣,所以沒有版權問題,只要不以商業來販賣,任何人都可免費翻印流通的。完成本書的翻譯,感謝各方助緣,願他們的善業,成為體證涅槃的助緣!

願佛陀正法久住世間!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Santagavesaka Bhikkhu 覓寂比丘

序於台灣‧彰化員林 寂靜精舍

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Similar Books:

eBookmela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