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
About this Book
中國、台灣與日本的人文、文化研究,一直是國際學術人文科學重視的研究課題,慈濟大學所處的花蓮地區又曾受日本文化相當程度的影響,故本系自2001年成立以來,即以傳習中國、日本的語言與文學,造就中、日語兼修的語言、文學人才為宗旨;2007年起,更廣邀國內外學者定期召開「東方文化學術研討會」,提昇學界對中、日、臺之間文學與文化交流、影響的關注,宣揚宏觀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理念。
2013年5月4日以「語言與文化」為研討主題,徵集對中國、台灣、日本文化、文學、思想、語言之傳播、比較、會通、專題之相關研究論文共計十四篇。論文發表人依審查委員審查意見修訂後,輯錄其中八篇於本論文集。
宋代園林藝術發展成熟,甚且納入審美視野,使宋詞與園林發生交互影響之作用,由此,黃淑貞〈試探《全宋詞》簾外之園林審美興味〉以《全宋詞》為核心文本,探討簾捲時,經由視線之流動所拉開的視覺審美空間。〈大宗師〉不僅貫穿、整合《莊子》思想,並提出「真人」的終極境界,故釋德傅〈論《莊子.大宗師》之「真人」——「道」自身或象徵〉以「真人」為探討的核心思惟。孫世民〈阮籍貴身論研究〉,立足傳統的箋注之學,期能對阮籍的身體哲學研究,從「保身」往前推進至「貴身」內涵。呂麗粉〈千山萬水我獨行——論徐霞客及其遊記之奇〉,旨在探討徐霞客遊之奇、人之奇與文字運用之奇,窺探徐霞客精神及其遊記特色。鄭智仁〈零雨詩作的樂園意識探究〉,探究零雨詩中的樂園意識,歸結其具有關心禁錮與逃亡、書寫的空間意象關涉女性烏托邦、終而表現樂園歸返的意圖等三個面向。
伊藤幹彥〈主語と述語の発生過程〉,分從「日本語の語順は、まず、主語であり、その後述語という語順となる」、「すべての動詞には、「存在」の意味が含まれる」兩個要點,提出主語、述語の發生過程的研究結果。賴芷葳〈日語學習者的學習信念和學習成效之關聯性--以慈濟大學為例〉,經由學習信念與學習成效的交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態度和自我效能表現,與學習成效可謂息息相關。王珠惠〈文理統合の日中通 教育の理論と実践につて——2012年日本老人介護施設社會奉仕と人文交流を例に〉,旨在透過日本看護照護日語教育的現況與問題、慈濟大學與日本照護機構的產學合作、台日中之看護照護人力之欠缺與日語教育之關連、日中看護介護通人才培訓課程計畫、日本老人機構的照護知識及技能等議題,探討老年化社會需求。
Source: View Book on Google Books